Tuesday, January 15, 2013

關淑怡 go with the offbeat 15.01.2013

[Metro Pop #339]

耳機不離身的關淑怡,跟她以音樂打開話匣子,以為無得輸,誰知音樂既自由又流動,她亦一樣,若跟不上她流動的方向和速度便會話題走失,得馬上摸索她的思路,才能把對話繼續下去。當世道人人追求虛假的圓滑妥貼,隨意、跳躍中帶點飄忽的Shirley反而更具真實感。

氣聲的質地
久休復出的歌手,總是旋風式地曝光然後賺個夠便消失,是否有心做音樂,樂迷當然心水清。關淑怡自2005復出,至今已7年多,仍不時給樂迷驚喜,2月2號的紅館演唱會在即,她兩個月前翻唱《陀飛輪》一曲為宣傳做勢,被譽為神級演繹,在facebook上瘋傳。Shirley的招牌氣聲唱法,早於1993年《假的戀愛》已開始:「沒有招牌不招牌,也不止一招,《陀飛輪》只是重用氣聲唱法而已。」至於她08年的主打歌《山水》,副歌部分主要使用平滑地過度高低和真假音,即使不用氣聲唱法,也得到很好的評價。
Shirley喜歡用質地形容聲音,啟發她氣聲唱法的,正是質地獨特的法文歌︰「那時剛開始聽法文歌,發現法國人的用聲很有趣,自己便試試用在廣東歌上。」法文本身送氣字多,與無尾音的廣東話剛相反,用氣聲唱廣東歌,其實違反發音規則。然而有危便有機,19年前正正因為Shirley的氣聲唱法,將她的歌唱事業推上高峰;不過《陀飛輪》一出,感動歌迷的同時,亦引起部分年輕網民非議,認為她氣聲太多,甚是難聽。Shirley上心的不是他們的批評,而是年輕人對音樂的保守態度:「音樂應該包容任何可能性,為何大家只懂得分唱得清不清、咬字準不準?其實可以分析得更有層次,為何無人討論聲音的質地?」

害怕框框
不少訪問皆暗示Shirley難纏,究其主因,是她害怕框框的局限。問她喜歡哪個歌手或樂隊、聽歌時會怎樣分析、唱時會想些甚麼、演繹歌曲的前期工夫……她總是答︰「沒有特定,太刻意反而甚麼都得不到,音樂不需要standard。」對於渴求具體答案的記者,自是死纏不休,最後以「我真的答不到,你再問都不會有答案。」這句話作結。然而卸下why-what-how的裝甲,跟她分享自己喜歡的音樂,Shirley卻說得比較自在︰「演繹一首歌時,經驗告訴自己不可有太多思緒。唱歌跟寫文章不同,得先放低理性,用感性跟隨音樂去唱,go with the flow。」
唱歌時忘掉理性,可以理解,但理解歌曲的前期工夫還是需要吧?「不是理性不理性,而是不可能接到曲詞才做分析,歌唱不是做功課。在我來說,『前期工夫』不是一時三刻的事,而是長年累月的知識沉澱。有了好根基,拿到曲詞也就不需要甚麼分析,憑直覺演繹就好了。」Go with the flow,事事憑直覺,而直覺的鍛鍊,就是長期聽大量不同種類的歌曲,潛移默化而來。

Bjork的神化啟發
Shirley聽歌類型廣,英美日歐洲各國,再冷門都願意打開耳朵,年輕時她喜歡new romantic和new age風格的歌曲,亦受主流歌手如麥當娜、MJ等影響;現在則喜歡instrumental,人聲少樂聲多的歌曲,因為想像空間夠大,能與歌曲完全blend in,容易融為一體。唯獨是流行曲,尤其是本地流行曲,Shirley較少接觸,更甚的還有heavy metal︰「現在完全不聽了,我認為那是噪音。」
說到聽歌經驗,她對冰島天后Bjork讚不絕口︰「她玩音樂真的出神入化,以先鋒的姿態打破一切音樂規律,常將曲式倒轉來玩。聽起來像off beat,但其實十分跟拍子。只要聽多了,自然會被她啟發。」Shirley還說,內地很多音樂人都懂得「玩」音樂,香港則較少︰「在香港若說『玩』音樂,其他人又會說我神化了。」明明不願意多說香港樂壇,最後還是忍不住自嘲地抱怨兩句。神化亦並非壞事,至少,有關淑怡的樂壇,就有不一樣的音樂。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