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年前许多人认识关淑怡, 是因为她的《难得有情人》或是《缱绻星光下》。不过这个女人真的很低调,且不喜欢走常规的路线,所以最终喜欢她的人不会是因为她的作品。事实上从大流行的特性来看关淑怡的作品,相信这其中个性的成分会更为高一些。所以即使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还是香港宝丽金最兴旺的那个阶段,关淑怡作品的流行程度是远不及同公司的周慧敏,甚至王馨平及黎瑞恩。不过关淑怡胜在声线迷幻低回,唱功扎实且风格多变。她的出类拔萃更多的还是体现在她的演唱技巧上。从实力上来说,她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唯一一位在唱功上可以与王菲齐名的香港女歌手。只是正如之前所说,她的低调及崎岖的音乐之路又注定了她不可能成为像王菲甚至是郑秀文这样能在香港乐坛呼风唤雨的天后歌手。
当然关淑怡应该是不在乎这些名头的,否则她在唱红了《难得有情人》之后大可继续将大众流行的论调唱到底,要知道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香港乐坛是不会有人因为你唱了大热流行之作而责怪你戴上了商业流行的帽子的。只是关淑怡或许从一开始就没想过要安分过,她的作品总是在流行中带着不少的自我特色,这与她的声线特色也是分不开的。所以无论是从1991年发行的《金色夏季》还是到2001年国语作品《冷火》又或是今天的这张《Shirley’s Era》,关淑怡会给人一种流行中的另类感,换句话说,她的作品中当属流行的也不是没有,像早期的《缱绻星光下》、《人生可有知己》,今天《Shirley’s Era》中的《男左女右》、《只得一次》,但是这些流行之作却是因为关淑怡幻变的唱腔而让人感到特别,从感觉上会让你觉得她有在背离流行的作品。这你就不得不承认这是关淑怡声线魅力的所在了。当然流行作品只是一些小插曲,真正让人想要聆听的关淑怡还要属她在音乐上非主流的玩味。其实早在《金色夏季》之时,关淑怡就已经将自己的音乐风格延伸至一个非常独特的领域,通俗而言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另类。像《卡缪》、《人月共舞》、《众心》等这些歌曲不要说在当时的香港乐坛,哪怕是放置于今天的流行乐之中,还真不是任何歌手就能将其中的风情、韵味演绎出来的。所以相比之下,《Shirley’s Era》中的一系列类似于《地尽头》、《山水》、《28日》还是相对显得保守不少。当然十四年后的《Shirley’s Era》不会是一张过分追求玩味及标新立异的作品,显然这张作品的主导风格还是以古典电子乐的氛围作为基调,相继由关淑怡的声音演绎出的迷幻、冷艳、缥缈的效果才是这张作品给人最为深刻的地方。
十四年前关淑怡对作品讲究慢工出细货,哪怕是在她事业最辉煌的那一时期,她的作品量相对而言是低产的。不过却是品质的保证,这是不容置疑的。就算是那张全盘翻唱的《EX‘All Time Favorites》也都不是一张草率的作品,甚至今天来看依然可以将其划入经典的范畴。当然不只是十四年前,关淑怡对作品品质一向都有自己的追求。 2001年在台湾发行的国语作品《冷火》先后就制作了两年才发行,且不论市场的反响如何,只是这样的态度就已经让人敬佩。而今天这一张《Shirley’s Era》从第一首作品派台的时间算起,前后竟然也有一年之久。从关淑怡对音乐品质追求的态度来看,这张作品一拖再拖的原因或许正如她曾经在论坛上说过“因为收不到好歌,所以对乐坛倍感失望”,继而让她一等再等。但是除此之外,不能忽略的是十四年后的香港乐坛早就物是人非,至少在今天看来,《Shirley’s Era》的歌曲目录是可以让人对这张作品的诚意打折扣的。毕竟收录的歌曲中,派过台的作品,电视主题曲的作品、Remix版本的作品、收录于他人大碟中的作品竟然占了八成以上。换句话而言,凑数的感觉要强于作品本身所有的新鲜感。纵然关淑怡在演绎上完美得无可挑剔,但是依旧让人难掩失望之色。不怪关淑怡作品中的诚意欠缺,也只能说关淑怡拥有的也只是在演唱实力上的过人之处,若论以市场的号召力她从来就不是能呼风唤雨的那一位。而在这样不景气的唱片市场中,唱片公司每一步棋都会走得比谁都小心谨慎,关淑怡也未能幸免于难地要遵循这样的市场规则来前行。庆幸的是《Shirley’s Era》没有因为市场的规则而变得庸俗,反而因为关淑怡的唱腔而被赋予了灵性。
十四年前关淑怡让大众铭记的是《难得有情人》、《缱绻星光下》这些歌曲,十四年后关淑怡会让大众深刻的作品或许还会是《难得有情人》、《缱绻星光下》这些歌曲。正如开篇所说的,喜欢关淑怡的人更多的会专注于她在声线上的表现方式而非她演绎的作品是否够流行与动听。《Shirley’s Era》不是关淑怡最好的音乐作品,但是在现今而言它所有的意义早就不是停留在是否完美的层面上,而更深刻地表现在它是以一种实体的方式将关淑怡的好声音再次地保留了下来。
十四年后的关淑怡其实还是那个关淑怡!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