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8, 2012

關淑怡 麥浚龍專訪 啱嘴型 07.03.2012

[經濟日報副刊]

可以斷定,關淑怡(Shirley)是許多男歌手心目中最希望合作的對象,由黃耀明到陳奕迅,至今次跟麥浚龍(Juno)合唱《鎖骨》,她的聲音總可襯托出「型格」二字。向來少做專訪的關淑怡,看來特別關照這位後輩,由形象、聲音運用講到唱片市場學,兩個人似乎真的極啱嘴型。

今次擦出火花兼開花結果,原來先由女方作主動。幾年前,關淑怡已經向朋友講過,很喜歡 Juno 的《雌雄同體》,覺得很適合自己的風格;而 Juno 後來亦託人拿到聯絡關淑怡的途徑,親自向她道謝。08 年,他在演唱會就邀請了關淑怡合唱了《雌雄同體》,然而一剎那短聚還是嫌未夠喉,彼此都認為還有機會發展。

一等再等,4 年之後二人終於正式合唱了新歌《鎖骨》。Juno 一貫淡淡然解釋:「我的確不很心急,這幾年一直跟她無間斷的有聯絡,大家都明白不應該為合作而合作。去年我做完了《無念》一碟,希望音樂上再開展另一段落,想到了以詩意手法去描寫黑暗,然後王雙駿寫了《鎖骨》,歌詞帶一點情慾、浪漫,終於覺得適合 Shirley 來唱。」

音樂主題重要過包裝

關淑怡眼中的這位後晉是一個很聰明的歌手。「Juno 已經出道 10 年,建立了自己風格,可算是資深歌手了,當然我年紀比他更大。而我們最相似的,是對做音樂的看法,清楚知道一首歌要有甚麼流行元素,旋律要易記之餘,同時希望能打破常規,卻又不會曲高和寡。這方面他是『叻仔』,在市場和個人風格上取到很好的平衡。」

這幾年 Juno 的音樂方向愈加清晰,製作了好幾張受到好評的高概念專輯,銳意打破流行曲的傳統格局,他覺得這是 10 年來逐步摸索出來的成績。「我曾經走過很商業化的歌路,明白在 mass production 下歌手淪為工具的痛苦,到自己有機會去製作時,自然就想突破某些框框。當然我從來做的都是 pop music,不是另類音樂,只是我不信拍一輯靚仔相就賣到碟,亦愈來愈不強調星級班底。因香港樂壇這麼細,一定是用那班製作人,音樂帶到甚麼主題更重要,樂迷買的是你的概念和信息,而不是外在的包裝。」對此關淑怡很是認同,因這正是她多年來堅信的製作方向。

突破唱腔由來

提到關淑怡的獨特歌唱風格,在 90 年代同樣為廣東歌帶來一番全新衝擊。這個突破從何而來?關淑怡回想:「我出道時也是比較規矩的歌手,唱到某個階段,逐漸喜歡唱和音多過主音,又受到 Cocteau Twins 的啟發,原來可以這樣唱歌的,便逐漸鑽研下去,在《忘記他》開始作嘗試。」

她說當年從來不返寶麗金的寫字樓,天天呆在錄音室,聽到甚麼歌都介紹給監製,亦不介意為唱片公司內所有男歌手唱和音部分。「我只要求不要開名,因自己純粹想學習,累積經驗。96 年跟黃耀明合唱《萬福瑪莉亞》,首次把所有主音位以和聲唱出,旋律像變了裝飾品,覺得好好玩。當然不能所有歌曲都這樣唱,像《繾綣星光下》、《叛逆漢子》等還是需要字正腔圓地唱出來。」

對關淑怡的唱腔,Juno 說只能用「神奇」來形容。「有趣的是,她從來並非傳統觀念上的唱家班。正如我所講,關淑怡吸引大家的,是整體的形象、氣質,自能吸引了某一類型的聽眾。」

唱到現階段,二人皆覺得樂壇最缺乏的是一種「聲音」,不過定義有別。關淑怡說:「一直以來,我們都發展不了純音樂或原聲唱片的市場,王家衛的電影可以,卻更像雜錦音樂,而非 John Williams 那種。我最崇拜的是坂本龍一,他比所有人走前了 10 年,可說是我音樂上的啟蒙。」Juno 則相信歌手一定要找到屬於自己的聲音:「這方面真需要自發性地發掘,只要你相信自己喜歡的東西,才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路。」

關淑怡 麥浚龍專訪 音樂口味

雖然二人氣質接近,Juno 說跟關淑怡卻很少談音樂:「我們反而多談生活事情,我會講跟家人相處,她則說自己孩子的瑣事,其實我到現在都不知她喜歡甚麼音樂。」

關淑怡說:「我一直喜歡純音樂,有了小孩之後,聽更多古典音樂,喜歡巴哈的一些四重奏作品,但 trio 就不行,會聽到睡覺。」

Juno 稱:「這樣說來我們真的有別,我偏愛一些較冰冷的調子,瑞典、冰島的音樂最啱我。」

關淑怡 麥浚龍專訪 回憶寶麗金年代

關淑怡因參加日本歌唱比賽而獲寶麗金唱片公司賞識,自 89 年至 99 年期間共推出接近 20 張唱片,多首個人代表作皆誕生於此時期。當年寶麗金歌手眾多,關淑怡憶述每年出碟的計劃都很周詳。「每到年初,已決定好該年要出幾多張碟,早期我是一年兩張,後來則改為一張。我要求在秋天才出,因夏天我愛穿較少布、涼爽的衣服,如拍封面怕被以為性感,不如推後一點,剛好能趕及頒獎禮就可以。」

她說當年錄音的時間亦較彈性。「因寶麗金有自己的錄音室,故可容許歌手多花點時間。錄音室的一個 section 約 6 小時,做一張碟約需要 10 個 sections。狀態好時可一天錄兩首歌,否則監製也不會太逼迫,總之限期前完成便可。現在的錄音室每個 section 只有 4 小時,監製亦希望你能每次錄到一首歌。」

說到出碟要求,她坦承未必有公司能滿足其需要。「我不強求要出大碟,一張碟 10 首歌要 20 萬製作費,能宣傳的只有幾首,有點浪費,聽眾從 multi-media 接觸單曲的機會反而更多,像《天梯》是值得參考的成功例子。」

No comments: